从巨星堡到克鲁斯堡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 岳进
今年5月8日下午,深圳机场国际到达厅。我与同事,以及数百名媒体记者、赞助商代表和球迷一起,迎接新晋世锦赛冠军赵心童的凯旋。当时机场的热闹场面,可谓深圳体育界十几年来久违的盛况。
28岁的赵心童刚刚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拿下象征世界斯诺克最高荣誉的世锦赛冠军。在机场贵宾厅,赵心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表示自己的这个冠军是中国斯诺克选手集体在英训练 、比赛的成果。有媒体评价赵心童这个冠军可与刘翔在雅典夺冠、姚明拿下NBA状元秀相比,对此赵心童很谦虚,“我比他们差得远,只希望能像罗尼·奥沙利文、马克·威廉姆斯那样,能打到50岁。”
结束了机场的喧嚣,赵心童一行回到位于宝安松岗的家。1997年,赵心童出生于松岗。他的父母上世纪90年代由西安来深工作,从事医疗行业。赵心童是个标准的“深二代”。
而赵心童,并非深圳见证成长的第一位台球明星。早在二十几年前,丁俊晖那一代球员,也是在深圳训练、比赛,并从深圳走向国际舞台。
位于罗湖嘉宾路太平洋商贸大厦的巨星堡俱乐部,在2000年后,成为中国台球队的南方训练基地。2002年夏,我和同事在那里采访亚洲公开赛。当时的名将金龙、刘崧、傅家俊悉数在列。当时年仅15岁的丁俊晖还完全是个小孩模样,满脸稚气。但他已经是亚锦赛和青年世锦赛的冠军得主。当年秋季,丁俊晖拿下釜山亚运会个人冠军。这个名字开始被中国体育界关注。
在巨星堡的采访经历有些颠覆我作为体育记者的认知。通常来讲,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应该是全封闭的,但巨星堡不是这样。球房正常营业,普通球友的切磋与专业球员的训练在不同的球桌上进行,整个球房的氛围与其他台球俱乐部没什么两样,大家都只是在专注打球。
上午训练结束,球员们就拿着楼下餐厅的菜单点份快餐。普通球友如果还没打过瘾,也是这样解决午餐,下午再战。
2005年5月18日,我在巨星堡的一间VIP球房里再次见到丁俊晖。当时他刚拿下中国公开赛冠军,夺冠当天正是他的18岁生日。没有比这更好的成人礼了。18岁的丁俊晖告诉我,“18岁了,我不再有偶像,也不再崇拜谁,只想自己把球打好。”
从2005年到2025年,从18岁的丁俊晖到28岁的赵心童,我有幸在深圳两度直击中国斯诺克的标志性人物。事实上,岂止丁俊晖和赵心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台球手,都在深圳留下了奋斗的身影。
今年5月,赵心童凯旋后,《中国台球》前总编杨明向我解释了,深圳为何在中国台球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毗邻香港,台球传入深圳很早,深圳在硬件设施和群众基础上一直处在国内领先的位置。成名和未成名的球手,都会来深圳感受斯诺克的氛围。丁俊晖、赵心童,能从深圳走向世界,并非偶然。